赛道受到投融资机构的热捧,成为一级市场的融资焦点。同时,港股也掀起一波科技,
赛道受到投融资机构的热捧,成为一级市场的融资焦点。同时,港股也掀起一波科技,还是刚递表不久的极智嘉科技、云迹科技,都尚未实现盈利。业内人士认为,尽管目前盈利尚未破局,但机器人赛道具备“长坡厚雪”属性,未来有望诞生行业巨头。
今年以来,机器人行业成为投资界最热门的赛道之一。CVSource投中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截至今年3月底,今年以来机器人赛道的融资事件数已达到了102起,超过去年同期的75起;其中涉及人形机器人/具身智能机器人的融资也有超过20起,而去年同期只有不到10起。
近日,通用企业智元机器人就获得华发集团、卧龙电气、腾讯投资、蓝驰创投、龙旗科技的战略投资。此次投资将助力智元机器人加速研发技术和市场拓展。华发集团、卧龙电气、腾讯投资、蓝驰、等五家投资方都表示,智元机器人在AI和机器人领域的技术实力和应用前景很值得期待,相信此次投资将加速智元机器人的发展进程。
不过,记者发现,这一赛道投融资虽然火热,但也呈现两极分化现象,即头部企业如宇树科技、和智元机器人等凭借强大的技术实力和资源支持,率先占领市场。相比之下,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面临更多挑战,部分企业甚至难以进入中后期融资轮次。
同时,圈在这一赛道也存在观点分歧。前不久,金沙江创投管理合伙人朱啸虎公开表示“正批量退出公司”,引发行业震动。其关于“商业化路径不清晰”的言论遭到经纬创投创始人张颖的公开反驳,后者在朋友圈喊话“朱老板别闹”,并表态称“时间拉长,人形机器人赛道一定能出大公司”。
对此,有业内人士透露,这个行业正在经历估值比较高的一个泡沫期,但是长久来看,机器人是一个“长坡厚雪”的赛道,在其发展过程中一定会经历所谓的概念、技术驱动或者其他带动行业估值往上走的阶段,最终会回到冷静的回归期。
虽然机器人赛道有不少观点分歧,但毋庸置疑的是,它仍是当下一级市场的融资焦点。同时,港股也掀起了一波机器人上市热潮。记者统计发现,此前上市的有和科技,最近极智嘉科技和云迹科技也在递表港交所。
其中,优必选是机器人公司赴港上市的先行者,于2023年底登陆港股。目前,优必选的人形机器人主要聚焦工业应用场景,已推出工业版人形机器人WalkerS和WalkerS1。
科技被称为“协作机器人第一股”,于2024年12月23日正式登陆港交所。场景来看,越疆科技机器人主要使用在于工业、教育和商业三大领域。目前,越疆科技已推出4个系列共27款机器人,覆盖20千克~1025千克负载,应用于汽车、3C电子、新能源、金属加工、餐饮、医疗健康、科研等领域。
另外,仓储机器人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极智嘉于2024年12月递交港股上市申请。依据招股书,极智嘉科技的机器人柔性分拣解决方案在自动化、效率、灵活性和投资回报率方面处于行业领先地位。
上个月,酒店机器人龙头云迹科技也赴港IPO,拟冲击“机器人服务智能体第一股”。作为为酒店等场景打造送物机器人的国内最大生产制造商之一,其IPO之路受到业内的关注。
当前,为节省人力成本,慢慢的变多的酒店开始使用送物机器人等智能产品。数字化的经济学者刘兴亮认为,云迹科技选择此时进行IPO,可能是为了借助长期资金市场的力量,进一步巩固其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。
记者注意到,上述4家奔赴港股的机器人企业,都是赛道细致划分领域中的龙头,目前吸引了不少明星投资者的加入。其中,腾讯控股通过直接和间接方式共持有优必选6.31%的股份,是优必选最大的机构股东,启明创投和鼎晖投资也分别持有优必选5.82%和1.73%的股份。
与投融资赛道的火热相比,机器人的盈利目前尚未破解。先来看看率先上市的优必选,2024财年全年归母亏损11.24亿元,最主要的收入仍来自人形机器人之外的其他业务。
越疆科技目前也仍是亏损。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2021~2024年,其利润分别为-4180万元、-5250万元、-1.03亿元和-9540万元。云迹科技近三年累计亏损达8.15亿元。极智嘉科技也不例外,近三年分别亏损10.50亿元、15.67亿元、11.27亿元和5.50亿元。
科方得智库研究负责人张新原认为,盈利需要满足两个条件:一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规模化生产,减少相关成本;二是可提升产品附加值,增加利润。
“一方面,研发成本高昂,机器人技术涉及人工智能、机器学习与传感器技术,这些技术处于快速迭代阶段,为了紧跟技术前沿,持续的研发投入必不可少,极大地增加了企业的金钱上的压力。另一方面,市场接受度有待提升,消费者与企业对机器人的性能、可靠性和安全性存在顾虑,阻碍了机器人产品的市场推广。此外,机器人产品生产复杂,规模化生产难以实现,使得单位产品成本难以降低,利润空间被压缩。”天使投资人郭涛表示,目前机器人应用场景相对有限,大多分布在于工业制造、物流仓储,在家庭服务、医疗护理等领域的普及程度较低,影响了市场规模的进一步扩大。
“人形机器人目前大多分布在在科研机构和展示场景,消费级需求尚且没成熟。在家庭、商业等复杂场景中,人形机器人还面临环境适应性、人机交互安全性等问题,大规模落地应用存在不确定性。”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认为,目前大部分机器人企业要大量投入进行研发技术和市场拓展,短期内难以实现盈利。“人形机器人技术尚未完全成熟,但市场对其期望过高。花了钱的人人形机器人的功能和性能有较高要求,而当前的产品难以满足这些需求。”
科方得智库研究负责人张新原认为,短期来看,人形机器人企业应该首先在医疗、公共服务等领域启动市场。这些场景对机器人的需求量大,且对机器人的安全性、可靠性要求比较高,有利于机器人企业快速推广产品。长久来看,家庭服务、娱乐、物流仓储、农业等领域将成为人形机器人的增长爆发点。随技术的慢慢的提升和市场的逐步扩大,机器人企业有望在这些领域实现规模化生产和盈利。
天使投资人郭涛则表示,从短期视角出发,人形机器人企业可在工业制造、物流配送、家庭服务等场景寻求发展。在工业制造场景,人形机器人能够代替人工完成生产线上装配、搬运等重复性高强度工作,明显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;在物流配送领域,电商与物流行业人力短缺,人形机器人可参与仓储管理、货物分拣及配送,有效缓解这一问题;在家庭服务领域,清洁机器人、陪伴机器人已受消费者青睐,人形机器人的加入将提升家庭服务的智能化与个性化水平。
长远来看,人形机器人有望在医疗保健、教育娱乐和公共安全领域迎来爆发。随着人口老龄化,医疗需求上升,人形机器人在医疗护理和康复训练方面将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,甚至协助医生开展手术;在教育娱乐方面,其可作为互动式教学工具和娱乐伙伴,为儿童打造寓教于乐的体验;在公共安全领域,应急救援和巡逻监控任务危险,人形机器人能在危险环境中执行任务,保障人类安全。